南京方山定林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,明清时均有增建,规模宏大,属于金陵名刹之一。

神奇的方山与曼妙的秦淮河
南京郊区景区有"四山三塔加一台",即:牛首山、祖堂山、 方山、东山和宏觉寺塔、辟支佛塔、报恩寺塔,加一个雨花台,南京城东南巽位也有一座方山,山顶平坦,状如官印,又称天印山,是风水吉祥命运山。据说秦始皇灭六国后,公元前210年最后一次出巡,浮江而上至南京,为了破南京的“气”,凿断方山地脉,又引淮河污水人城,即现在的秦淮河,以破金陵的王气。就在这次归途中始皇帝一病不起驾崩途中,于是又传说始皇遭“破天机”之谴。这个传说有相当多的迷信色彩。太平天国失败南京破城后,忠王李秀成也是逃至南京方山躲在一个荒寺里被捕的。 就是民国时期的蒋介石的心腹戴笠也是乘机坠毁在方山上,所以方山又有着“戴山”之称。 据说,蒋介石曾经有意想死后寿寝此山,和先生亡灵相对而立,时刻聆听先生教导。

方山,在江苏江宁县东南,一名天印山,秦淮水经其下,晋元帝时张闿自至方山迎贺循,宋元嘉末何尚之请致仕,退居方山。《元和志》秦凿金陵以断其势,方山是所凿之地也,三国吴使陈动于方山埭,号方山埭。方山位于大学城西南方向,海拔208米,为华东地区唯一的火山地貌区。这座500万年前喷发的死火山,留下了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。从三千年前泰伯奔吴、两千年前秦始皇镇金陵王气,到六朝繁华旧事,方山凝聚了半部金陵文化史,至今仍有定林寺塔、洞玄观、孙权点将台、王僧辩墓等一百多处遗迹或民俗传说,与山脚蜿蜒流过的九曲秦淮一起,组成了集山、水、林、寺为一体的迷人风景。

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,方山不禁有达摩、傅大士、善鉴、王安石、陆游、谢灵运、袁枚、陆修静等一批名人,还有道家灵宝派祖师葛玄(葛仙翁),字孝先,就是在江宁方山得道成仙的,至今方山还保留有他当年修道时的洞玄观遗址、仙人棋、炼丹井、洗药池等,他是三国时吴国丹阳人。出身宦族名门,生而秀颖,性识英明。自幼好学,经传子史,无不博览,十五六岁名震江左。性喜老,庄之说,不愿仕进。十多岁时,俱失怙恃,深感人生无常,乃发心学道。於是遁迹名山,参访异人,服饵芝术,精勤苦修,遂得成仙,世称葛仙翁。学道:葛玄历游灵岳、赤城,罗浮等诸山,从仙人左慈,受九丹金液仙经等道法。葛玄勤奉斋戒,感老君与太极真人,降於天台山,授葛玄灵宝等经三十六卷。久之,太上老君又与三真人,从官千万,命侍经仙郎王思真,出洞元大洞等经三十六卷,及上清斋二法,灵宝斋六法等。葛玄完全遵照太上老君的教导,修炼勤苦不怠,能遨游山海,分形变化,尤长於治病收劾鬼魅之术。《三国志·吴书》记载:孙权好道术,葛玄尝与之游,得权器重,特於方山立洞玄观。弟子郑隐得其法术。成仙:葛玄一日对弟子张恭说:「吾为世主所逼留,不遑作大药,今当以八月十三日中时去矣。」到了这一天,葛玄衣冠整齐进入室中,卧而气绝,颜色不变。弟子烧香守著他,三日三夜。半夜忽起大风,声响如雷。风停再点燃蜡烛时,已失去了葛玄的踪影,只见他的衣服委放在床上,衣带都未解开。早晨问邻人,都说没有大风,大风只在这一个屋子里才有。葛玄已经成仙而去,证位太极左宫天机内相,道教中称为常道冲应孚佑真君,世俗尊称为太极葛仙翁。

陆修静(406─477),字元德,号简寂。为早期《道藏》的编辑者,也是南朝道教斋戒与仪范的制立者。平素喜游天下,遍访道书典籍,尽有道教经典《上清经》、《灵宝经》与《三皇经》。太始三年,宋明帝召陆修静至建康,请讲道法,并于天印山(方山)筑崇虚馆以居之。陆修静主张儒、佛、道三教合流,认为斋谯是求道之本,然后复以礼拜,课以诵经,即能成道。此外,陆修静又将所得之道教经诀,总括为《三洞》:《洞真经》(《上清》诸经)、《洞玄经》(《灵宝》诸经)与《洞神经》(《三皇经》)。为辨别道家典籍的真伪,分别三洞四辅,他又编纂了第一部的道教经书总目《三洞经书目录》。陆修静还曾因为《洞玄灵宝》诸经真伪混淆,进行过刊正,并撰斋戒仪范一百余卷,以为典式。南方道教斋仪因而初备。经陆修静改革后的道教成为南朝天师道正宗。
魏晋以后,天师道团涣散,祭酒制度废弛,身无戒律,不顺教令,越科破禁,轻道贱法,早期天师道至此已涣散杂乱,如不重整道声,道教将濒于崩溃。正在这时,陆修静担当起整顿大任。他在方山大力发展道教,宣讲教理,名震朝野。他首先整顿道教组织,健全道教管理制度,完善道教教理教义,并奉敕广收道经,加以整顿甄别,集经戒、方药、符图等1228卷于一身,奠定了《道藏》的初步基础,成为最早的一部《道藏》书目。陆修静“祖述一张,弘衍二葛”,继承张道陵、张衡、张鲁的五斗米道教义,发展葛玄、葛洪道教理论,整理医典,他既是原始道教的改造者,也是两晋贵族道教名学派的综合者。他制订出新的道教斋醮仪式,使南天师道“俯仰有节,进退有度”,完善了道教科仪,为道教教理、科仪的统一奠定了基础。为此,南天师道由原始的民间道团向更加完备成熟的官方道教发展。
方山脚下,绵绵地流淌着一个闻名的河流——秦淮河。从宝华山和凓水盈盈淌来,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”好一个”烟雨楼台”承载了多少胜衰兴废,沧桑轮转。 而那一段段流漫着金光粉香的历史,莫不凝聚在那泛蔷薇色的秦怀河中。好一声“秦淮”悦耳,让后人徘徊低回生绵绵思古之幽情。 虽未曾亲眼领略她浆声灯影,画坊悠韵。但那体味自历史兴亡中的幽独情怀,却如一帘幽梦……昔时读朱自清、俞平伯的美文,那“桨声灯影”似美人眼波诱惑。读《儒林外史》中的描述:……人烟凑集,金粉楼台,秦淮画船萧鼓,昼夜不绝”,又恍然如梦。还有那《韩熙载夜宴图》、乌衣巷和朱雀桥……更让人承受不了她的历史积淀。 相传秦始皇东巡时,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,以为王气,于是凿方山,断长垅为渎,入于江,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,所以称为“秦淮”。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。远在石器时代,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。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,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。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,商贾云集,文人荟萃,儒学鼎盛。隋唐以后,渐趋衰落,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,咏叹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到了宋代逐渐复苏为江南文教中心。明清两代,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。金粉楼台,鳞次栉比;画舫凌波,浆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。
 秦淮河原名淮水,也即淮河的一段支流,当年,秦始皇东巡经过南京,望气者(风水先生)言:“江东有天子气。”于是,秦始皇“乃凿方山断金陵长陇,以泄王气。”淮水入城,后称“秦淮”。如无俗事,可披一身夜色灯影,素手开卷寻幽访古,不睬它市缠喧嚣。据史载,秦淮河盛于南朝,其时两岸酒家林立,歌船往来,丝竹飘缈,王孙公子多流连其间,一时灯红酒绿,纸醉金迷,古代流传的李香君、苏小小的故事即发生在这段历史时期。 “烟笼寒水月笼纱,夜泊秦淮近酒家,商女不知忘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”--------
 一首《泊秦淮》即是描述当时六朝金粉、醉生梦死的景象。此后千年,秦淮一直是金陵繁华之地,高官显贵,名门望族多萃聚于两岸。可以说,中国文人大多都是有着秦怀情节的。其实,秦淮的文化具魅力,千年繁华,是当时上层阶级奢靡生活的一个缩影,而其中流传的历史掌故、名胜古迹、文人轶事,则成了诗人画家的题材。唐代,几乎所有的大诗人如李白、杜甫、崔颢、刘禹锡、李商隐、杜牧等都曾在秦淮边怀古探幽、借景抒情,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,至今不衰。“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,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如寻常百姓家” -------- 在所有关于秦淮的诗歌中,刘禹锡的《乌衣巷》是我最熟悉最喜爱的了,其诗蕴籍含蓄,令人思索,令人回味。乌衣巷是东晋时王导、谢安大族的高门宅府之地。王、谢两家都是晋相之家,贤才众多。据说当年两家弟子裙履风流,身上都穿乌衣(黑衣),所以人们便把这里叫作“乌衣巷”。
往事越千年,而如今那当年豪门的高门大宅呢?那当年达官贵人名媛佳丽的宝马香车呢?那些当年身着乌衣的文人学士纨绔少年将士武夫呢?秦淮河千古悠悠,多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随波逐去,如烟飘散。古巷犹存,人事已非。想诗人当年游秦淮,朱雀桥边踏一路杂草野花,来到乌衣巷口,一缕夕阳正抹在残壁断垣上,燕子归巢,唧唧啾啾难寻旧宅,只得飞入低矮的百姓民居中……不尽生出人事兴衰,人生如梦的感叹。一个有趣的现象是,从东吴孙权于公元229年定都建业(南京)始,其后有东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、南唐、明、太平天国、中华民国等将南京作为都城,但王朝最长的也不过百年,多仅维持数十年即被推翻。南京,这块六代豪华的金粉之地,这座十朝都会的繁华之城,孕育的竟然都是“短命王朝”?有人说,金陵王朝短命是因秦始皇凿方山泄走了“王气”,所以使得王朝更迭频繁。如果说“金陵王朝皆短命”是因为秦始皇毁了“天印山”的话,倒不如说是秦始皇凿沟渠引淮水流贯金陵,凭地生出一条美人蛇般的秦淮河的缘故,因为秦淮河太妩媚,河水里浸染了太多的脂粉。但也正因为那水,那人,那两岸河房绮窗丝幔,十里珠帘;那一段轻歌曼舞历史回眸,百代风流。才使情怀至美如斯,每念如新。

唐朝杜牧的 《泊秦淮》 诗,流伟千古,代代相诵,几乎成了 秦淮河 的千古绝唱。 秦淮河 是南京第一大河,是南京著名风景区。

秦淮河 古名“淮水”,一名“龙藏浦”。历史上善于 秦淮河 的传说和记载甚多。《舆地志》称:“秦始皇时,望气者云‘江东有天子气',乃东游以厌之。又凿金陵以断其气。今方山石硊,是其所断之处。”陈沂《金陵古今图考》中也认为,秦始皇“以望气者之言,凿钏阜,断垄,以泄王气。水自方山西北,巨流环绕,至石头过于江,后人名曰秦淮”。其实,淮水改称“秦淮”是从唐代开始的,据《健康志》记载,“秦淮二源合自方山埭,西注大江,分别屈曲,不类人功,疑非秦皇所开”。很显然,秦始皇开凿 秦淮河 只是一种传说。

秦淮河早在远古时代就是长江的一条支流,也是南京地区第一大河。 秦淮河 有两个水源头,北源在句容市宝华山南麓,称句容河。南源在溧水县东庐山,称溧水河。南北二源合流于江宁县方山埭西北村。这一带河床宽广,水量剧增,形成干流,可通舟楫。然后河水绕过方山,向西北流经洋桥、青砂嘴,沿途汇集吉山、牛首山诸水,再北经刘家渡、竹山和东山,至上方门进入南京市区。

秦淮河 至通济门外九龙桥,又分成内、外两支。其正流称内秦淮,过九龙桥直向西,自东水关入城,穿市区南部,会合杨吴城濠之水,西流至淮青桥,与青溪会合;再向西南流直得涉桥,爱小运河水;再经 文德桥 、武定桥、镇淮桥迤西而北,过新桥至上浮桥,又西北至陡门桥,与运渎水会合;又西北过下浮桥,出西水关,与外秦淮复合。外 秦淮河 过九龙桥向南迤西,经长干桥,合落马涧水,又西至赛虹桥,再分为两支,正支北折,经觅渡桥与内秦淮合流,北沿石头城至三汊河入长江;旁支西流,自赛虹桥过江东桥,流经北河口入江。 秦淮河 全长100多公里,整个流域2600余平方公里,主要支流有16条,流经句容、溧水、江宁、南京等地,灌溉面积达130万亩左右。远在石器时代, 秦淮河 流域就有人类流动。沿河已发现原始村落遗址50-60个,著名的有湖熟文化遗址和窨子山遗址等。六朝时河身宽阔,是石头城的天然屏障。自石头城东至运渎(今通济门附近),设有24座浮航,平时浮航通行,战时断舟撤航。

秦淮河 两岸有大小集市100多处,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和居民区。历代有许多过定官贵人住在 秦淮河畔,如东晋时的主要谋士王导和谢安等。尽管隋唐以后, 秦淮河 畔渐趋衰败,但是,仍有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凭吊吟叹。最有代表性的诗作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 《乌衣巷》 :“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人寻常百姓家”。 秦淮河 两岸建有不少佛寺,东晋时的瓦官寺,南朝时的安乐寺都非常著名。东晋时大画家顾恺之为瓦官寺画了《维摩诘居士像》,雕塑家戴逵父子铸造过五尊铜像。安乐寺里有著名画家张僧繇画的四条白龙,留下了“画龙点睛”的故事。

时清时代, 秦淮河 畔人烟稠密,金粉楼台,十分繁华。 秦淮河 畔的 夫子庙 、贡院是封建统治者笼络和挑选人才的地方。明代吴敬梓的小说《儒林外史》中,对此有深刻的揭露。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《桃花扇》以秦淮河为背景,歌颂了歌妓李香君的高尚情操,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腐败,描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剧。

新中国成立以后,人民政府对 秦淮河大力疏浚。在1976年到1980年间,又开了一条秦淮新河,这是秦淮河的一次大改变。新河自江宁县小圩,经雨花区铁心桥、西善桥,直至双闸金胜村,全长18公里,河宽130-200米不等,可行洪800秒立米。新河上架公路桥五座,农便桥四座,铁路桥一座,水利枢纽一套,大大提高了秦淮河泄洪抗旱能力,对促进农业生产、保障城市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。